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慈善在臨潁永駐

瀏覽數:1016

慈善在臨潁永駐

——臨潁縣慈善總會發展紀實

   畫家梵高說過:“愛之花開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榮?!?/span>      在城市和百姓遭遇危難的時候,她會伸出援助之手;在遭遇不幸的人們需要救助的時候,她也會伸出援助之手;在缺少生存能力的人們需要關心的時候,她還會伸出援助之手。愛的慈輝,閃耀在臨潁縣的每一個角落。

2008年7月17日,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在市慈善總會的具體指導下,在全體慈善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臨潁縣慈善總會正式成立了。

   成立6年來,臨潁縣慈善總會積極踐行十八大提出的“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支持發展慈善事業”的精神,在大力推進臨潁慈善事業發展中,按照“擴大宣傳、完善機制、創新方法、整合資源”的工作思路,堅持“上下聯動,左右合作”的工作方法,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廣泛募集資金,發動慈善捐助,精心打造品牌項目,開展慈善救助,傳播慈善理念,集聚社會善款,支持公益事業,救助特殊群體,加強慈善文化和組織建設,形成了組織科學化、募捐社會化、救助項目化、宣傳主體化,管理規范化的良好局面,推動了全縣慈善事業科學、有序、快速發展,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一、培養隊伍建設,服務民生,服務社會


組織工作是全部工作的基礎,是實現黨的領導的重要途徑。臨潁縣慈善總會自2008年7月成立伊始就把建立慈善組織工作作為最為緊要的基礎工作,自上而下,建立了一支覆蓋城鄉的慈善工作隊伍,確保了慈善工作能夠在全縣鄉村和城區全面開展。2008年下半年,臨潁縣慈善總會首先完善了縣級慈善機構設置,內設辦公室、募捐救助部和組織宣傳部三個內部辦事機構,縣民政局抽調7名精兵強將充實到縣慈善總會辦公機構。既明確了各機構所擔負職責,又做到了分工負責,相互支持。為進一步加強縣慈善總會工作力量,縣總會還專門聘請了兩位擔任過單位“一把手”的兩名科級老干部擔任部門負責人,在縣總會內部形成了老中青相結合的合理工作格局,保證了縣總會工作高效協作統一運轉。2009年縣基層慈善組織建設工作全面鋪開,縣委、縣政府辦公室專門下發了《臨潁縣成立鄉鎮慈善分會實施方案》,對鄉鎮分會、村慈善工作聯絡站的職責、組成及人選進行較為細致地指導。自2009年4月16日,繁城回族鎮慈善分會率先成立,到2015年5月底,全縣15個鄉鎮360多個行政村都按照方案要求建立了相應的基層慈善組織。2013年,與婦聯會聯合成立臨潁縣慈善義工分會。截止2014年底,共建立分會17個,工作聯絡站400個,聯絡員單位90個,慈善會員2500多個,基本形成了“上下銜接、左右協調、覆蓋城鄉”的慈善組織網絡,為打造全民慈善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


  二、狠抓慈善宣傳,培養理念,營造氛圍


   慈善宣傳能讓慈善理念深入人心,在潛移默化中讓人們樹立起慈善意識和社會慈善價值觀,進而營造起全社會熱衷慈善、積極行善的良好氛圍。為營造濃厚的慈善氛圍,臨潁縣慈善總會結合自身實際,采取多種方法,重點在全縣打造“全民慈善、快樂慈善、陽光慈善”的工作理念。一是加大慈善宣傳力度。在縣城主要街道懸掛慈善宣傳橫幅,在單位、社區利用板報、墻報進行慈善??麄?,特別把年度的慈善募捐情況制作成光榮榜,張貼在慈善總會辦公室的外墻上,宣揚我縣各界人士參與慈善的愛心善舉,弘揚了慈善精神,大大營造了濃厚的宣傳氛圍。二是抓好慈善榜樣、典型宣傳。一方面利用每年召開全縣慈善工作會的時機,大張旗鼓的表彰一批慈善先進典型;另一方面,在縣電臺、電視臺開設慈善宣傳專欄,定期或不定期宣傳介紹為慈善發展做出貢獻的企業愛心事跡;介紹一批熱心公益事業,全心全意為慈善做貢獻的愛心人士和社會組織,使他們的慈心善舉家喻戶曉,從而激勵全社會參與慈善的熱情。三是精心培育慈善文化,興辦文藝宣傳隊。發揮成員單位優勢進行宣傳。縣總工會、教科體局、團縣委、婦聯會等成員單位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慈善宣傳活動,推動慈善文化進社區、進鄉村、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反響。組建慈善文藝宣傳隊,把慈善宣傳和文藝活動結合起來,將慈善文化滲透進學校街道社區,在尊重自愿前提下,鼓勵民眾重在參與,勿以善小而不為,努力營造“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慈善氛圍。通過輿論的宣傳和引導,激起了全社會群眾參與慈善事業的熱情,如今,“常懷仁愛之心、廣行濟困之舉”已經成為市民的一種潮流。


   三、募集慈善資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近年來,臨潁縣慈善總會把募集慈善資金作為慈善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開展慈善日活動、內引外聯、定向捐贈、村級募捐、建立“企業慈善基金”等多種方式廣泛募集善款,為全縣的慈善事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臨潁縣慈善總會累計接受捐贈總額1393.5萬元;2014年全年接受捐贈310萬元。

慈善募集方式上,臨潁縣慈善總會有其獨特的募捐方式。其中,“冠名授牌”已成為臨潁縣慈善總會善款募集的特色渠道之一。2010年,鄭州創業成功的臨潁籍企業家們,不忘社會責任,懷著懷著致富不忘鄉梓的赤子情懷,決定開辦慈善宏志班,支持家鄉慈善事業的發展。河南省天馬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馬錫林先生慷慨解囊捐資30萬元善款,開辦第一個宏志班——“天馬慈善宏志班”,成為臨潁縣冠名授牌募集善款的首例。慈善宏志班以冠名授牌的方式也連續開辦的了五年,每年定期捐贈30萬元用于慈善宏志班的開辦,幫助50名品學兼優的貧困高中生完成三年高中學業。隨后,昌建地產以冠名方式向陳莊敬老院捐贈資金   。內引外聯也是臨潁縣慈善總會募集善款的方式之一。近幾年,臨潁縣慈善總會一直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法與其他外地的基金會、公益組織溝通聯系,先后引進貴州益緣助老資金、辟谷濟善協會救助艾滋病家庭資金、香港智行基金會救助艾滋病家庭學生助學基金等,大大增強了慈善救助的實力。

2014年11月,在“慈善日”動員會上,天成置業有限公司和漯河巧巧食品有限公司共同捐贈50萬元成立“天成巧巧成長關愛基金”,該基金作為永久性基金。臨潁縣慈善總會每年拿出該基金的銀行利息部分用于救助,救助對象由雙方共同核準后實施。這樣一來,臨潁縣慈善總會讓愛心企業把企業自身發展與發展慈善事業緊密聯系在一起,采取“母雞下蛋”的辦法,增加慈善的“造血”功能。此外,臨潁縣南街村紅色大飯店開設慈善餐桌,采取每個餐桌提取一定比例營業額作為慈善基金以救助臨潁弱勢困難群體,以及臨潁縣慈善總會與迪泰爾020體驗廠合作,即將開設的慈善超市也是值得一提籌資新方法。

此外自市慈善總會把9月20日作為慈善日后,臨潁縣慈善總會從成立到現在一如既往的開展“慈善日”活動,“慈善日”已成為臨潁縣唯一的全民參與的慈善募捐形式。2014年“慈善日”活動中,三家店鎮各行政村村村參與慈善募捐,成為村級募捐善款的典范,村級慈善募捐就此也拉開序幕。

怎樣合理利用善款、使用善款,將善款“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臨潁縣慈善總會始終按照“救急救難,扶危濟困”的宗旨,采取“臨時救助、定向救助”相結合的辦法,在助孤、助老、助學、助醫、助困、助殘、救災等領域,形成了一套具有臨潁特色的慈善救助模式。

一是開展了慈善情暖家集中救助活動。自2009年開始,每逢重大節日,們都會對城鄉困難家庭、殘疾人家庭、敬老院老人、社會孤兒及困難單親兒童等1000戶困難家庭實施集中救助,確保他們能夠過上安樂祥和的節日。二是實施精神病人救助治療項目。2010年起,臨潁縣慈善總會累計救助精神病人530名,經過系統的免費治療,癥狀明顯好轉,大多數已恢復到正常狀態,為構建和諧臨潁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三是實施了助孤、助老項目。積極為縣孤兒爭取少林助孤項目和省慈善總會助孤項目。為改善敬老院老人生活條件,對全縣15個敬老院贈送15臺太陽能熱水器,對城區三家養老院、南街村敬老院贈送電視機、洗衣機、電動三輪車、被套、床單等物品。為20名城區三無孤寡老人每人每月救助100元生活費。2014年,積極幫助南街村和臨潁仁康洪福老年公寓爭取河南省慈善總會“樂齡計劃”助老項目試點,不斷滿足全縣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慈善服務。四是實施貧困家庭大病慈善救助行動。對于申請此項目的家庭,采取集體開會討論,研究救助方案,根據貧困家庭程度和患病情況確定救助金額,確保救助項目得到實效。特別是在助學方面,臨潁慈善總會把助學項目作為重點救助項目進行開發和實施,聯合省示范高中臨潁一高開發了慈善宏志班助學項目。是周邊縣區唯一一個由慈善機構協辦的高中學習班。如今,已經畢業的兩屆172名學生,高考成績全部超過一本線,被國內多個重點大學錄取,成為臨潁縣乃至漯河市教育園地中的奇葩,贏得了社會各界和全縣群眾的廣泛贊譽。同時,還相繼開發和完善了一些新的救助項目,如:城區孤寡老人救助項目,腎透析病救助項目、香港智行基金會的救助項目。


  四、壯大義工隊伍,開展服務,促進和諧


開展慈善救助和慈善服務需要大量的義工,臨潁縣慈善總會一直把慈善義工隊伍建設和慈善服務活動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一是訂制度、打基礎。為規范壯大義工隊伍,制定出臺了《關于組建慈善義工隊伍的試行辦法》,明確志愿服務的宗旨、義工的條件、權利和義務;對義工隊伍進行優化整合,選用具有較強組織能力、熱心志愿服務的義工擔任負責人。目前,縣已初步組建了6支慈善志愿隊伍、義工100余人。二是抓培訓、強素質。定期開展集中學習培訓活動,加強“奉獻、友愛、互助、進步”慈善服務精神教育,提高了義工整體素質和服務技能。三是抓實效、促和諧。組織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開展常態化慈善服務。主要有關愛農民工子女、留守兒童、結對幫扶、愛心助教、親情陪護等服務活動。近年來累計深入社區、農村開展敬老、送物資、送戲等志愿服務活動90余次。義工們每次都優質高效的完成了志愿服務任務,得到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有力的促進了社會和諧。


五、規范內部管理,提升公信,樹立形象


公信力是慈善事業的生命力所在,而規范化則是提升公信力的根本。自臨潁縣慈善總會成立以來,始終以規范透明、誠信公開為準則,強化對人員、財務、信息等方面的嚴格管理,努力打造“陽光、誠信、透明”的臨潁慈善公信形象。一是嚴格財務管理。慈善資金和慈善工作經費實行收支兩條線,縣慈善總會的工作經費由縣財政核撥,確保了慈善資金及其增值部分全部列為救助資金。在慈善資金收支管理上,嚴格按照慈善資金募集管理使用辦法,嚴格管理慈善捐贈票據,嚴把資金“進”、“出”關,對每一筆慈善捐款都及時開具捐贈收據、及時入賬、??顚S?。二是堅持陽光操作。通過電臺、電視、等多種渠道和媒,及時公布慈善資金募集使用和救助情況,自覺接受社會監督,使捐贈人捐得明白、捐得放心。三是規范運行。根據《社會團體登記條例》、《基金會管理條例》等法規,參照《漯河市慈善總會章程》,結合臨潁實際,出臺了《臨潁縣慈善總會章程》、《臨潁縣慈善總會慈善資金募集使用管理辦法》和《臨潁縣慈善總會分會工作規則》等規章制度,從制度上督促各級慈善組織對制度規范的執行力。

   榮譽來自實干。臨潁縣慈善總會成立以來,以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受到了省、市慈善總會的高度稱贊和好評。2009、2010、2011年連續三年被市慈善總會授予“慈善先進單位”榮稱號;2010、2012年分別被河南省慈善總會授予“慈善工作先進單位”、“河南省先進慈善組織獎”榮譽稱號。如今,臨潁縣臉上洋溢著幸福笑容,而慈善也已經成為市民的自覺行為和生活習慣,人間的真善美在這里傳遞、擴散,我們的城市家園,因慈善而溫馨、和諧!